《鹧鸪天·读项圣谟枯木图》
乱石嶙峋托病柯,残山剩水泪痕多。
朱阑梦断描金粉,墨戏神凝化剑戈。
松似怒,竹如歌,一腔孤愤寄岩阿。
谁言草木无情思?夜夜风涛吼大河。
在崇祯十七年那个春雨凄迷的暮春,项圣谟听闻煤山噩耗后,将书斋'易庵'改署'胥山樵',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是明末清初文人精神史的重要注脚。作为项元汴之孙,他本可承袭'天籁阁'的富丽风雅,却选择以枯笔焦墨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创伤记忆,这种抉择背后,是遗民艺术家面对历史断裂时的美学抵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项圣谟的'墨戏'绝非简单的笔墨游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树风号图》中,那株虬曲盘踞的参天古木,根系裸露如苍龙之爪,树身皴擦似战甲鳞片,顶端却突兀地生出新枝。这种'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视觉隐喻,恰是画家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沉默反驳——当松江画派沉迷于柔润的'南宗'笔墨时,项圣谟以北方山水的峻拔骨力,重构了文人画的忧患意识。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上海博物馆藏《山水诗画册》中'松涛似带铜驼泣,墨点无多泪点多'的题跋,揭示了其艺术语言的精神密码。他将元代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的墨梅传统,发展为更具张力的视觉政治学。那些看似随意的苔点,实则是《诗经》'黍离之悲'的图像转译;画中反复出现的空亭,既是对倪瓒美学的致敬,更是对'天下无道则隐'的儒家理想的坚守。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招隐图》长卷里,项圣谟创造性地将李唐《采薇图》的叙事性引入文人山水。卷首题'此去青山可埋骨',中段却突然插入樵夫与隐士的激烈辩论,最终以'满目疮痍笔底收'的混沌山水收束。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结构,打破了吴门画派恬淡的园林范式,展现出遗民艺术特有的精神痉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七律《题项圣谟山水册》
朱明残照落毫端,尺幅能藏万仞峦。
墨染铜驼荆棘泪,诗题铁马夜霜寒。
已删粉黛存筋骨,更借云山正衣冠。
莫道书生无血性,丹青原是剑芒看。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